历史上明朝是如何朝会的 历史上明朝是怎么朝会的呢


历史上明朝是如何朝会的 历史上明朝是怎么朝会的呢

文章插图
1、朝会作为古代朝廷最为重要的活动 , 通常有早朝、午朝、晚朝三种 , 其中早朝乃是最为核心的部分 , 既然如此重要 , 朝会当然也就有了一套严格的制度 。由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的缘故 , 明朝的朝会制度便也有了其独特性 , 不过明朝却没有一部完整的朝会仪注 , 正史中仅见列朝“榜例” , 《大明会典》中记载的 , 也仅仅是“事例”的汇编 , 缺漏比较多 。不过 , 好在有他人通过整理皇帝实录、私人笔记等对此进行了总结 , 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明朝整个朝会的过程 。
2、明朝的上朝官员被称为“朝参官”、“京朝官” , 皆佩戴有出入宫廷的牙牌 。为方便上朝 , 他们大多在城南择屋而居 , “如东、西长安街 , 朝官居住最多” 。
3、早朝之前 , 大臣必须于午夜起床 , 准备停当之后 , 前往午门集合 。大约凌晨三点 , 大臣们到达午门外等候 。午门乃是紫禁城的正门 , 中间为御道 , 平时不开启 , 左右两阙则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的出入 。又在左右两掖各开一门 , 称为左、右掖门 , 这才是百官入朝之门 。午门上楼名“五凤” , 设立有朝钟朝鼓 , 由钟鼓司宦官掌管 。
4、官员在朝房侯朝
【历史上明朝是如何朝会的 历史上明朝是怎么朝会的呢】5、为了方便官员们候朝“待漏” , 朝廷在皇城内建有多处朝房 , 官员们便按照品级于此坐立 , 等待宫门开启 。作为对近臣的优待 , 端门内设置有专门的直房 , 右阙门南是锦衣卫的直房 , 下三间为翰林直房 , 候朝时 , 大学士居北楹 , 众学士中楹 , 余者南楹 。此外在端门内左侧另有直房五间 , 又被称为“板房” , 是詹士府、左右春坊和司经局官员侯朝的地方 。
6、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 , 因之前文武官员入朝 , 往往争先恐后 , 极为混乱 , 于是便规定了“将军先入 , 次近侍官员 , 次公侯驸马伯 , 次五府六部 , 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”的入门次序 。
7、天顺元年(1457年) , 因侍卫和朝官们经常发生拥挤情况 , 于是又另行规定 , 等第三通鼓响 , 先开两门 , 放官军旗校先入摆列 , 百官则在掖门前按照次序排队 , 等到鸣钟之后再开门入内 。
8、通常在凌晨五点左右 , 官员们开始进入皇宫 。文官由左掖门进入 , 武官由右掖门进入 , 先在金水桥之南根据品级排列好次序 。
9、鸣鞭之后 , 依次过桥 , 到达奉天门丹墀 , 文官为左班、武官为右班 , 在御道两策相向立侯 , 称为“起居” 。在此期间 , 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旁监督 , 凡是有咳嗽、吐痰、拥挤或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 , 听候处理 。
10、奉天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 , 称为“金台” 。台阶左右是钟鼓司的乐队 , 殿陛门楯间列“大汉将军” , 穿着全服铠甲 , 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则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。
11、钟鼓司奏乐 , 皇帝到达御门 , 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、四团扇 , 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 , 立于御座后左右 。内使两人 , 一人执伞盖 , 立于座上 , 另一人执“武备” , 杂二扇 , 立于座后正中 。天顺年间之后 , 执伞、扇的力士位置被移到了金水桥以南夹立 , 只留座上之伞及夹武备二扇;座上之伞 , 遇到大风时也被撤去 。
12、皇帝座上御座之后 , 再次鸣鞭 , 鸿胪寺“唱”入班 , 左右文武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 , 此时文官“北向西上” , 武官“北向东上” , 行一拜三叩之礼 , 是为“大班” 。公侯、驸马、伯自成一班(勋戚班) , 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。

    推荐阅读